一把“芦式”壶 从茶桌递到丝路

当紫砂行业仍面临青年传承断层的挑战,宜兴陶瓷行业协会2025年最新统计数据呈现出一组值得深思的对照:30岁以下从业者占比虽从2023年的4.7%微升至7.2%,但增长幅度有限,传统工艺的青年接力仍需破题;与此同时,芦昕健工作室的35岁以下藏家占比却始终稳固在38%,远超行业29%的平均水平。

一边是传承端的人才待兴,一边是市场端的青年青睐,这两组数据的对照里,或许藏着传统工艺对接当代的破题思路。青年匠人芦昕健的实践,正是用自己的创新尝试,为紫砂与青年语境、丝路文明的对话,探出了一扇新窗。

“年轻人不拒绝传统,只拒绝陈旧表达。”芦昕健的革新之刃,精准切中筋纹这一紫砂艺术的核心命题。突破百年间“平直棱线”的创作窠臼,他从宋元书画“一波三折”的笔墨韵律中汲取灵感,淬炼出“弯而不断,畅而不飘”的首创S弯筋纹工艺。

2025年推出的“拂尘”壶,再次将如意纹融入筋纹器的设计中,通过弧度渐变让吉祥纹样与棱线肌理自然融合,形成“刚劲筋纹裹柔婉如意”的独特视觉张力。

早在“鉴心”壶的壶颈饰边、“乾坤”壶的盖沿收束处,芦昕健便已开始尝试如意纹与筋纹的局部融合;到“拂尘”壶时,他再次将如意云头都与筋纹走势精准呼应;这份从探索到成熟的工艺打磨,既保留了“如意顺遂”的传统文化寓意,又以利落线条适配都市青年茶席的简约审美,刚柔相济的体验让作品一经亮相便售罄,也悄然凝聚起扎实的青年影响力。

这份影响力的延伸,更离不开他对传播生态的细腻体察:他打破传统匠人“藏技于内”的惯性,将复杂工序转化为直观的手艺分享,这种不刻意的传播逻辑,既让年轻群体得以贴近看懂紫砂工艺的精妙,又恰与“一带一路”非遗出海的新范式同频,为紫砂对话青年语境、连接丝路文明埋下了伏笔。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2025年消费者调研显示,80后、90后紫砂购买群体占比已攀升至38%,较2020年实现翻倍;其消费动机中,“文化认同”占比47%,“空间美学装饰”占32%,远超“资产保值”的21%。

年轻群体不再将紫砂视为陈旧的收藏品,而是将其作为承载生活美学与文化态度的日常器物,这种认知转变在芦昕健的作品受众中尤为突出。90后藏家陈曦的收藏柜里,“鉴心”“垚儒”等作品与潮玩、现代陶艺共生一处:“朱泥筋纹的触感藏着手工的温度,这是传统与当下的完美对话。”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藏家的跨境流动与社交分享,正让这份“对话”跨越国界,悄然铺就紫砂文化的丝路新径。尽管芦昕健尚未启动正式海外布局,其作品已通过年轻群体的文化传播,流入马来西亚、意大利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种“青年带传统走出去”的传播路径,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具活力的民间范本。

数据与现象的背后,是紫砂行业从“老匠人造旧”向“新匠人创新”的深层转型,更是传统工艺对接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当芦昕健的朱泥筋纹壶在年轻人的茶席上流转,当他的工艺理念通过青年传承人传递至丝路沿线,古老紫砂已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标本,而是成为年轻一代手中鲜活的文化名片。这份由青年匠人引领、青年群体承载的文化传承,正以温润而坚韧的力量,在文明互鉴的浪潮中续写东方工艺的丝路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