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到青山,一场与时光的对话

青山作序,沃野为卷。七月,当陇东南的晨雾还未完全褪去,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第一届甘粮沃土调研队的十三名青年已循着西汉水与嘉陵江交汇的风,踏进两当县西坡镇。十天里,他们仿佛一群俯身拾穗的读书人,在海拔一千二百米的褶皱山岭间,把一页页滚烫的乡土故事收入行囊。

山野间的经济诗行

木耳是最早闯入视线的。菌棒纵列如兵阵,黑玉般的耳片在雾气里悄然舒展。农户掰着指头算细账:菌种选育由县农科所统供,鲜品七成直供成渝预制菜企业,剩余烘干后通过抖音小店走向全国;菌渣则粉碎还田,成为连翘与花椒的底肥——一枚木耳的旅程,串起了生产、加工、电商、生态循环的完整链条。

继续向西,三坪村千亩连翘汇成金色海浪。在与村民的聊天中,他们发现套种在林下的苦参与柴胡,让亩均收益再增一千五百元。红崖村的跑山鸡饮山泉、食虫草,“鸡粪—花椒—蜂蜜”的微循环,让“五黑一绿”品牌溢价率稳定提升。

最震撼的转身发生在金洞崖。昔日煤矸石裸露的矿区,如今蜂箱错落、苜蓿铺青。村党支部书记冯治义指着山脊说:“2015 年,七名党员押上房产证贷款三十万,用四百吨炸药炸出六公里产业路。”路一通,富硒鸡蛋沿盘山公路直下高铁站,四十分钟便可抵达西安盒马鲜生。调研队用脚步丈量了这条“黑色煤渣—绿色银行”的蝶变,也在无人机热成像里记录下地表温度五年下降 2.3℃的微小却伟大的变化。

千年史脉的低声吟唱

把时间的尺度拉长后,会发现,西坡的叙事远比想象中浩荡。唐肃宗至德二年,侍御史吴郁在此植柏三十株,自陈“愿留清风涤尘嚣”,自此“吴郁之乡”名动陇右。北宋时,这里成为茶马古道北线的咽喉,盐铁、花椒、蜂蜜随马帮远走秦州;明清两代,窑火不熄的陶瓷沿嘉陵江直下重庆,换回巴盐与布匹。

西坡镇,始终未曾退出历史的舞台。步入西坡镇历史文化陈列馆,件件历史文物在灯光映照下静谧陈列,似乎在低语着这座小城曾经的璀璨。伴随资源型经济的浪潮涌动,山体被挖空,运煤小火车轰鸣了三十载,遗留下47处塌陷区。如今,这些塌陷区已华丽转身,变为梯田与劳作的人民,而旧火车轨道则蜕变为研学步道——历史并未中断,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奔腾不息。

人间烟火里的山河远意

夜幕低垂,张果老康养产业园的篝火熊熊燃起。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抱来了西瓜,小学教师轻拨三弦,调研队成员与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大、兰州博文学院的伙伴们围坐在火堆旁,一同学习跳起“锅庄”舞。夜空繁星点点,银河如泼洒的牛奶般璀璨。一位大叔将当地特产美食递到队员手中,亲切地说:“娃娃们,尝尝,这是我们这儿独有的美味,你们在其他地方可品尝不到哦!”

村庄居民的热情不仅洋溢在一声声真挚的问候中,更体现在那一桌桌热气腾腾的饭菜里。这种热情深藏在村民的款待之中,也隐匿在西坡镇的万水千山之间。

调研结束前的夜晚,队员们聚在一起,细数这十天来的点点滴滴。银河如练倾泻,松涛声声如潮,有人轻声吟诵起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于是,在群山与星河的静默注视下,这群从铁道与齿轮声中走来的青年,终于读懂了西坡的答案:乡村振兴不是城市对乡村的俯瞰,而是两代人把脉搏贴在同一片土地上,听见彼此的心跳。他们带回的不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实验数据,更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

他们相信:当西汉水与嘉陵江再次交汇,当下一批晨雾升起,时代会记得,曾有一群交大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植进泥土里;而他们,也将继续以山河为砚、以星辰为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幅画卷上,续写“青年与乡村”的崭新篇章——直到“美美与共”的星火,燎原成“天下大同”的万家灯火。

(图文:栗娜 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第一届甘粮沃土调研队)